落日余晖透过纱帘,在病房里洒下一片昏黄的光晕。林徽因静静地躺在病床上,苍白的面容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瘦。她微微颤动的睫毛下,那双曾经神采奕奕的眼睛此刻依然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透露出内心深处的渴望。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,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树叶沙沙声打破沉寂。她的丈夫梁思成紧握着她的手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周围的亲人们都屏住呼吸,生怕惊扰了这最后的宁静。
\"徽因,你想要什么?\"梁思成俯身在她耳边轻声问道,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。林徽因的嘴唇轻轻开合,气若游丝地说:\"照片...我想看一张照片...\"她的目光穿过众人,仿佛在寻找某个遥远的身影。这个让一代才女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的人,究竟是谁?
1904年,杭州西湖畔的一座宅院里,一个女婴呱呱坠地。这个取名林徽音的女孩,后来为避免与当时著名作家林徽音重名,改名为林徽因。她的家族源自福州,祖父林孝恂是晚清进士,曾在浙江多地任职,为官清廉。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,后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,常驻欧洲。正是这样的家世背景,让年幼的林徽因得以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。在伦敦的雾霭中,在巴黎的塞纳河畔,那些哥特式的尖顶、巴洛克的穹顶,在她心中种下了对建筑艺术的无限向往。
展开剩余69%1924年,20岁的林徽因站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门前,春风吹动她的裙角。她仰望着建筑系的教学楼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当时建筑系只招收男生,她不得不选择美术系。但这并没有浇灭她的热情,白天她在画室临摹石膏像,夜晚则偷偷研读建筑典籍。梁思成发现了她的天赋,常常在课后为她讲解建筑结构原理。
1928年3月21日,渥太华的市政厅里,林徽因与梁思成举行了简朴的婚礼。学成归国后,这对伉俪受聘于东北大学,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。在沈阳的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他们带着学生测绘古建筑的身影。
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院,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里,每到周六下午总是高朋满座。客厅里摆放着几把藤椅,墙上挂着林徽因亲手绘制的水彩画。徐志摩常在这里朗诵新作,沈从文会讲述湘西的奇闻轶事,而金岳霖则安静地坐在角落,目光始终追随着女主人的身影。这些文化名流聚集于此,不仅因为梁思成的热情好客,更因为林徽因独到的艺术见解。她能一眼看穿建筑的美学精髓,也能精准点评诗歌的韵律节奏。
关于林徽因的感情生活,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她与徐志摩的往事。1921年,17岁的林徽因在伦敦与徐志摩相识。康河的柔波里倒映着两个年轻人的身影,他们谈论济慈的诗歌,讨论罗素的哲学。但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,徐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写道:\"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。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。\"
而住在隔壁的金岳霖,则用一生诠释了\"发乎情,止乎礼\"的深情。他每天都能听到林徽因弹奏的钢琴声,却从未越雷池一步。当梁思成说\"我祝福你们\"时,这位逻辑学大师只是淡淡地说:\"思成是真正爱你的。\"随后便搬离了北总布胡同,终身未娶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北京城开始了大规模改造。拖着病体的林徽因多次找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,据理力争要保护古建筑。她拍着桌子说:\"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,将来只能建假古董!\"然而推土机还是碾过了古老的城墙。多年后,当吴晗在文革中受尽折磨,最终从楼上纵身一跃时,不知是否想起了这位倔强的女建筑师的警告。
1955年的春天,北京同仁医院的病房里,林徽因躺在病床上,听着隔壁产房里女儿的呻吟声。新生命即将诞生,而她的生命却要走到尽头。她多想抱一抱即将出世的外孙,但肺结核让她连这个最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。家人匆匆去冲洗全家福照片,想让她在最后时刻看一眼。可当照片终于送来时,她的眼睛已经永远地闭上了,只留下床头那本未完成的《中国建筑史》手稿,在春风中轻轻翻动。
这位集建筑学家、诗人、艺术家于一身的才女,用51年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。她保护了无数古建筑,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,却没能保护好自己最珍视的亲情。也许正如她在诗中所写:\"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,是燕在梁间呢喃——你是爱,是暖,是希望,你是人间的四月天。\"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